家事审判庭负责人田亚欣:弯道与陡坡
从山西省洪洞县甘亭人民法院出发,向东,通往山区的道路越来越窄,蜿蜒上山,曲折无数,坡度陡峭。
初夏的阳光明媚,黄土高原上,满山遍野,青翠的枣树疯狂生长。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临汾市瞿亭镇寒略岩村。 停车后,记者跟随临汾市中级人民法院家事庭庭长田亚新继续沿着崎岖的小路爬行。 5月18日,她准备回访村头山顶的李晓明。
红肿的脚还冰凉,
笑容如此温暖
进入洞府,田雅馨放下手中的水果和零食,径直走向了男主人。
57岁的残疾人李晓明坐在炉子旁边的轮椅上。 他的脚又红又肿,格外引人注目。 田亚欣想也没想,弯腰摸了摸受伤的脚,嘀咕道:“你最近感觉怎么样?腿脚有感觉吗?”
整个故事还得从16年前说起。
2005年,像这样一个五一的日子,李晓明在煤矿工作时遭遇事故,导致下肢瘫痪,获得了17万元的赔偿。
花掉一部分治病、盖房后,夫妻俩商量在李晓明姐夫高的担保下,将剩余的5万元借给刘,约定每月2分钱的利息。 此后每个月,刘某都会按照约定将担保人高某的全部利息转让给李晓明。
时光飞逝,到了2014年,刘某去外地工作,与她失去了联系。 李晓明现在很着急,“这些钱是用来养我一辈子的,现在钱没了,我又找不到人,以后怎么活?”
无奈之下,2015年7月17日,李晓明请几位村民把他和轮椅拉到了法院。 时任甘亭法院院长的田亚新接待了焦急失措的李晓明。
图为5月18日,案件审结后,田亚欣及其审判团队回访李晓明家。李刚 摄
考虑到刘某下落不明,李晓明无法提供完整的贷款及还息证明,田亚欣决定先去探望。
当她第一次走进这座山上的窑洞时,不禁感到惊讶:里面破烂不堪,破烂的土炕里装满了大大小小的药瓶,丈夫身患残疾,他的妻子患有间歇性癫痫症。 两者都需要定期服药。
田亚欣看着眼前的一切,深深感受到这笔钱对于李晓明一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简直就是“救命钱”啊!
几经周折,终于于2015年10月9日联系上了在广西打工的刘某。考虑到李晓明行动不便,田亚欣在为被告人做思想工作后,两天后就带着国徽来到了李晓明家。 。
2015年10月11日,那是一个周日。 李家的院子里挤满了人,村民们都来观看田亚欣如何破案。 法院通过当事人面对面交锋,帮助他们澄清了几年来的账目,查清了贷款、还息的事实,并多次做了刘某的工作,要求他考虑李晓明的实际困难。并尽全力还钱给家人。
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四点,田亚欣无暇顾及,忙着来来回回。 某个时候,李晓明生病的妻子来找她。 她没有说话,老实地笑了笑,手里端着一碗水,示意她喝。 田雅馨心头一紧,一股热流涌上心头。
最终,三人达成还款协议,刘某当庭偿还了部分债务。
案件调解成功后,田亚欣牢记在心,多次与刘联系督促落实。 直到刘女士将全部本息还给李晓明,她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当时如果我不把钱拿回来,我什至想死。幸好田法官帮我把钱全部拿回来了。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我们的好人。”评委们!” 李晓明坐在轮椅上,眼里含着泪水。
案子结束了,但田亚欣还没有完全释怀。 她看到李晓明一家人的困难,心里很痛苦。
接下来的六年里,她一有时间就去山上走走。 这三个黄土洞里处处都留下了她的痕迹:从水果、方便面到炕上的生活用品,只要条件允许,她都买了。 到位。
每次回来探望,她都会摸摸红肿的脚,询问小明醒了没有。 回来的路上,她心疼地告诉大家:“脚还是凉的!”
虽然双脚冰冷,但李晓明夫妇脸上灿烂的笑容却格外温暖。
“六年来,她每年都来。
比我自己的女儿还要亲。”
“我女儿来了!”
探访期间,白发苍苍的孟阿姨一见面就亲切地握着田亚欣的手,握了很久。
2015年7月,洪洞县甘亭镇北渡村村委会主任来到田亚欣说,村里七十多岁的孟阿姨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然而,丈夫去世后,孟阿姨一家人只好独自生活。 突然之间,一家人就成了一家人,赡养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三个儿子在赡养孟阿姨的问题上态度非常一致:老人把两套房子送给谁,谁就负责照顾老人。
村委会干部建议孟女士去法院起诉。 老人怕打官司会给村里的儿子们带来耻辱,所以拒绝上法庭。
村干部无奈,只好来找田亚新求助。 田亚欣闻讯赶到村里进行诉前调解。
看到法官来了,孟阿姨诉说了自己的不幸,拿出药瓶,把里面的药全部倒了出来,一一数了数,算出了这些药可以吃多少天,什么时候停。 停顿了一下之后。
田雅馨看到这一幕,眼睛都红了,哽咽道:“阿姨,你别怕,你的孩子不关心你,我关心!”
图为田亚欣与孟阿姨在炕上聊天,了解孟阿姨子女履行赡养义务的情况。李刚 摄
虽然话已经说出口了,兑现承诺并不难,但回来的路上,田亚欣反复想,用钱赡养老人只能解决姑姑的温饱问题,但家庭关系老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将因为这种遗弃而被切断。 这恐怕令人失望。 对于一个老人来说,最令人心寒的事情。
田亚欣决定再试一次,一次又一次耐心地与阿姨的孩子们沟通,让他们知道老人每月的药费没有保障。 即便如此,他的每一个字仍然都想着孩子们; 他还让他们知道,赡养老人是法定义务,“孩子想赡养,家人不等他”将是人生不可挽回的遗憾和悲哀。
经过田亚新、村委会干部、人民调解员的精心调解,最终确定了一个既让老人满意、让孩子们接受、也符合村里“一年一管”的调解方案。支持定制。
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坎坷,但她始终关注着孟阿姨,一次次来回奔走,化解危机。
孟阿姨的生活渐渐有了保障,日子也一天比一天舒坦。
孟阿姨现在看起来比几年前还要年轻。 她从屋里出来,带着田亚欣看了看院子里种的蔬菜和水果。 当她惊奇地发现草莓熟了时,她弯下腰摘了最大最红的一个。 下来,放到了田亚欣的手里。
80岁的孟阿姨说:“案子结案六年了,这个女孩还经常来看我,给我送被子、衣服、被褥,买吃的、喝的,我认得这个女孩。” ”。 我亲吻我所有的女儿。”
临走时,她要求与田亚欣合影,并再三嘱咐她:“照片冲出来后,一定要给我一张,这样我就能每天看到女儿了。”
“有的人不识字,不会写投诉信,有的人顾忌面子,不愿意把家务事告上法庭,但只要有纠纷,我们都会处理。” 在基层法院工作这么多年,田亚新扎实推进诉讼源管理,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司法需求。
图为孟阿姨正在采摘自家种的草莓,放在田亚欣手中。李刚 摄
埋藏在心底多年的秘密
让她把客户当亲人
熟悉田亚欣的人说,她把客户当作亲人。
去年冬天天气非常冷。 调到临汾市中级人民法院从事家事审判工作的田亚欣,也会利用周末赶回洪洞,买一箱热销宝贝,一一送给有需要的当事人。
她从未停止回访涉及抚养纠纷的各方。 不在的时候,她委托当地妇联主席帮忙检查。 知道女士们和叔叔们都安然无恙,她这才放心了。
把委托人当亲人来对待,源于她内心埋藏的一个秘密:她的母亲曾经是一名上访了八年的委托人。
记得田亚欣上初一的时候,邻居在她家墙下挖了一条排水沟,导致窑洞出现裂缝。 父母想建一道防护坎,却遭到邻居百般阻拦,无奈之下,只好将他们告上法庭。
但由于他不懂法律,主张不当,案件从一审到二审、发回重审、上诉、再到二审,始终没有胜诉。
这八年里,田亚欣目睹了母亲一次次来回寻求解释。 接到最终判决书的那天,她错过了公交车,步行回家时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
1993年田亚欣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时,妈妈来学校问她:“你不关心家里的事情吗?”
作为家里的大女儿,她悄悄放弃了外企的工作,回到家乡,被分配到洪洞法院工作。
在她心里,法庭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地方。 从成为法官的第一天起,她就发誓要让老百姓,哪怕是不懂法律的人,感受到正义的温暖。
图为2017年4月田亚欣巡回审理陆某财产分析案现场。
在立案法庭上,她学习了法律知识,并告诉母亲:法院当年的判决是正确的,我们家的诉讼请求不妥当,应该起诉排除妨碍邻接关系的行为。
母亲的心终于敞开了,她开始动员父母把有争议的土地全部让给邻居。 她在院子里埋了石墙,重新装修了房子,演绎了新时代的一个“六尺巷”的故事。
多年来,田亚欣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法官,获得了诸多荣誉:2016年,被临汾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7年被最高人民法院、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全国优秀法官”; 2020年被最高人民法院、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模范法官”; 并被中央政法委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政法系统影响力新闻人物”...
图为作为中国司法博物馆志愿者解说员的田亚欣每周有一天都会来这里为参观者讲解。李刚 摄
默默的奉献总是让人瞩目的,人民的爱再苦也掩饰不住。
挨家挨户奔波了28年,田亚欣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老百姓自然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她用真诚、真情、真爱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兑现了维护公平正义、传递正义温暖的誓言。
点击回顾:见证——百年人物访谈↓↓
看历史·岁月老人传
偶像
回顾过去,开拓进路
回忆往事
放眼当今时代,谈时代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