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几家乡村咖啡馆,品味乡野咖啡的独特韵味
作为世界上咖啡馆最多的城市,上海随处可见风格各异的街头咖啡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咖啡馆从上海郊区的田地里“长出来”。 第三届上海咖啡文化周于5月20日至6月2日举行。在这个美丽的“咖啡季”,记者走访了上海几家乡村咖啡馆,品味乡村咖啡的独特魅力。
傍晚,在闵行区浦锦街道丰收村,陈家寨河缓缓流过。 河边的黄色鸢尾花在夕阳的余辉下显得十分温柔。 河右侧的几栋现代建筑与村屋相比略显“小”。 “空间不足。” 其中一栋两层楼外放置了一把露营椅。 路过的摩托车爱好者被它吸引,把车停在一边,坐在露营椅上享受微风。 远处可以看到闽浦大桥。 咖啡是每个人的标准杯。 日落时分,业主陈雷将河边的木栅栏装点上黄色的氛围灯。 房间里也响起了轻柔的音乐,酒柜里的灯光也随之亮起。
这是一家开在上海乡村的咖啡店——闹闹森林咖啡。 陈雷想把它打造成上海乡村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咖啡店。 在东边10公里的创新村里,桃仙子咖啡呈现出另一种美:小院里有秋千、小菜园、天篷帐篷、鲜花和鱼池,粉色的容器装置上写着“欢迎桃仙子”咖啡馆》,店里的网红猫“桃子”也被画了……
一杯乡村咖啡承载着“诗与远方”。 顾客喝它通常不是为了“延年益寿”,而是为了享受一种舒适和休闲,这也充满了店主的乡土情怀。
在大自然中享受咖啡
一个工作日的晚上,25岁的小雪独自坐在闹闹森林咖啡外面,点了一杯店里的招牌山核桃浓奶脏,一边干活一边和村里的小狗玩耍。 距离她家也就半个小时的车程,并不算远。
“乡村咖啡馆一般下午五六点关门,这家营业到凌晨,我今天打算待到八点,顺便做晚饭。” 离小雪家最近的咖啡馆在商场里,环境比较吵。 她更喜欢呆在自然、安静的开放空间里。
陈雷观察到,即使是工作日,每天来店里上班的顾客也不少。 “每天都有几个固定顾客来,和我们一起上下班,不仅可以在店里吃三顿饭,下班后还可以喝一杯。” 由于闹闹森林咖啡背靠浦江郊野公园,因此本周会有不少摩托车爱好者和骑行爱好者前来参观。
从闹闹森林咖啡的室外空间可以看到远处的闽浦大桥。朱亚文 摄
闹闹森林咖啡馆外,顾客与乡村小狗互动。朱亚文摄
上海退休大妈也是平日乡村咖啡馆的主要消费人群。 他们不喜欢在周末与年轻人发生性关系。 桃仙咖啡馆的老板菜菜,和很多住在城里的退休上海阿姨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员工们在店里庆祝生日,还和他们一起吃蛋糕。”
“城市喝咖啡是为了‘延年益寿’,农村喝咖啡则适合放松心情。” 这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从定价上来说,农村的咖啡并不便宜,一杯美式咖啡20到30元不等。 它的吸引力在于它提供的舒适、悠闲、自然的消费场景。
每到节假日,村里的咖啡馆就热闹非凡。 今年五一假期,闹闹森林咖啡馆的店员安迪“没有时间,一杯接一杯地做”。 另一家位于奉贤区庆村镇五芳村的餐厅“玉木园”,更是人满为患。 “周末成交率很高,一天能卖出200多杯。”店主魏亚峰说。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虫鸣鸟鸣,微风徐徐,一切大自然的美景都围绕着玉木园。 打开门,你就被眼前的绿色植物所吸引。 魏亚峰曾就职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其妻子曾就职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专业从事风景园林设计。 庭院里有玛格丽塔、毛地黄、绣球花,还有百合竹、金蕨等室内植物。 春雨等植物都是她精心挑选、设计和展示的。 地面上还铺满了乳白色的鹅卵石,给人一种置身植物园的错觉。
夕阳下的雨木花园。摄影:朱亚文
玉木花园里的绿色植物。朱亚文 摄
瑞峰和女友恰巧路过玉木花园,忍不住驻足。 两人非常喜爱五房村的自然环境。 “周末我不喜欢去购物中心购物。 我喜欢安静的氛围。 这家店里种满了绿色植物,让人感觉很放松。” 瑞丰点了一杯美式,连连称赞:“回味无穷。 它的味道与连锁商业咖啡完全不同。”
农村开设的咖啡馆也给村民带来了新奇的体验。 “叔叔,请问桃仙咖啡怎么走?” “这里,就是这座白色的建筑。” 革新村村民张永明站在自家门口,指着右边和后面100米处。 桃仙咖啡刚开业时,经常有年轻人向他问路。 久而久之,他也好奇了:为什么我们生产队以前闲置的仓库会有这么多人来检查? 当我走进去时,我发现这是一家咖啡馆。 我点了一杯来尝尝,还不错,就成了常客了。 “只要有亲戚来玩,我都会带他们去看看。”张永明说。
桃仙咖啡室外庭院。朱亚文 摄
田野里的创业梦想
在乡村开一家咖啡馆是陈雷多年来的愿望。 21岁从部队退伍,作为闵行人,得知丰收村正在建设田园综合体“魅力客镇”,成为第一家入驻该村的企业。
“一开始,这里一片废墟,房子要拆了,要重建,一开始钱不够,就想办法借钱还钱,就这样,三四年了,我过着无依无靠的日子。”收入稳定。” 目前,只有咖啡企业可以做到。 盈亏持平,但陈雷每个月的收入和员工的工资差不多。
在陈雷看来,与市区相比,村里的租金可能会低一些,但经营起来难度更大。 “城市咖啡馆的商业模式更加成熟,不需要解决客流、产品定价等很多问题。” 不过,他仍然选择在乡村开店。 他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乡村,甚至像他一样留下来。 在乡村,这就是为什么他计划建立一家24小时营业的咖啡馆,让年轻人知道乡村也可以有“夜生活”。
夜晚,闹闹森林咖啡变身清爽酒吧。受访者提供
闹闹森林咖啡馆内蓝色的氛围灯。朱亚文摄
“未来十年的计划是从上海开车到拉萨,覆盖整个G318国道。” 陈雷的野心不小。 沿线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依赖于乡村。 这个雄心壮志的背后还有一个温柔的故事——“闹闹”是他女儿的昵称,而他的女儿就是咖啡馆开业那年出生的。 这是他给孩子的“礼物”。
与陈雷相比,48岁的唐英有着更深的乡村情怀。 苏沁堂,一家位于奉贤区青村镇的咖啡馆,原是镇水产中心的一栋破旧厂房。 门面不起眼,但咖啡馆的内部却别具一格——一个两层楼高的1000多平方米的空间,自然清新的工业风格,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近百种盆花。 。 右侧的室外空间是唐英亲自设计的日式庭院式后花园。 里面有序地摆满了玫瑰、天蓝色的鼠尾草、鲜红的花朵。 金女贞、迷迭香等
改造后的素沁堂,具备花卉展示、咖啡厅等功能。朱亚文 摄
一开始可能很难想象它是什么样子。 唐英描述了2018年第一次走进工厂时的感受:阴暗潮湿,恶臭味很重,满地都是油腻的垃圾。 唐英从事花卉种植和园林设计近30年,青村人。 唐英“一步步从泥土里走出来”。 她决定把这个“被遗忘的角落”改造成一个花卉展示空间,为了建一个咖啡馆,我们首先清理了十车垃圾。 为了建造一个室外庭院,我们搬土、架桥、通水电。 半年后,苏琴堂成为镇上第一家咖啡馆。
改造前的苏芹塘原是镇渔业中心的一栋破旧厂房。受访者提供
乡村咖啡馆不仅承载着当地人的乡土情怀,也是外国人的创业梦想。 北方人魏亚峰离开体制内单位后,到上海从事文化旅游开发工作。 五年来,他接触过不少乡村振兴项目。 “从我的感知来看,项目的实施和设计本身是存在偏差的,而偏差的真正根源是一种感觉。” 魏亚峰笑着说,每个设计师心里都有两个梦想:乡村梦和咖啡梦。 御木花园将两者结合起来,这是他和妻子共同打造的一种具有自然美学的生活方式——将咖啡馆和绿植体验中心结合起来,将其打造成一个商业业态复杂的多元化空间。
与其他乡村咖啡馆不同,玉木花园拥有完整的产品体系,拥有多年的设计经验:店面装修、产品研发、工作服及周边文创产品、体验课程,甚至杯垫、纸巾等都统一印有logo...“御木园不仅仅是一家咖啡店,而是一种既适合乡村又符合现代都市年轻人精神诉求的生活方式。” 魏亚峰希望整个商业链条能够与自然美学的理念打通。
玉木花园的内部装饰非常自然,地上有落叶和鹅卵石。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何对待“网红”
“正好路过一家网红乡村咖啡馆,环境很好,快来打卡吧!” 网络上,乡村咖啡馆的“种草帖”往往带有“网红”的标签。 消费者似乎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然而,作为乡村振兴消费业态的一部分,“网红”是否应该成为乡村咖啡馆的最终目标呢?
菜菜并不认为桃仙咖啡是“网红”,它只是一家普通的咖啡店。 乡村咖啡馆是乡村“养活”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方式。 “农村就像一个小区,小区门口有一家咖啡店,你以为是‘网红’吗?” 蔡才认为,乡村振兴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将乡村咖啡店经营成社区店,也是陈雷的初衷。 他的目标客户群是五公里左右的城乡居民。 曾经有顾客看到店里人流量不大,建议他把它打造成“网红店”,但被他拒绝了。 “虽然这样可以在更短的单位时间内快速盈利,但我想要的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长期的流量。” 陈雷说道。 闹闹森林咖啡是为数不多的开始尝试向外扩张的乡村咖啡店之一。 为了打造品牌,陈雷目前正在积极尝试与服装店、休闲娱乐场所合作,拓展消费场景。
相比之下,魏亚峰并不介意玉木花园成为“网红”,至少证明了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开始只有单头咖啡机,不到一个月就换成了双头咖啡机。” 开业后的第一个中秋假期,咖啡店的顾客络绎不绝。 一开始,它只卖咖啡。 有顾客表示,在村里吃饭不方便。 之后,魏亚峰开始研发餐食产品,客流量再次增加。 但随之而来的是服务和管理跟不上,导致顾客的消费体验下降。 最近,他和妻子一直在研究标准化解决方案的建立。
玉木花园二楼绿植工作室。朱亚文 摄
“网红”的另一个含义是“环境好,适合拍照”,而关键问题是,有多少顾客会在同一家店第二次打卡? 除了提供与城市不同的消费场景外,乡村咖啡馆如何在环境带来的流量红利消失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需要回到咖啡店的“根基”来寻找。
华银咖啡,位于浦东新区周浦镇解浜村,主打“解浜特色”。 它是店主苏姿丰和咖啡师共同研发的。 共有六种类型,分别为“最苦最黑暗的日子”和“热血奋斗”。 ”、“平静地等待”、“小有收获”、“蜜瓜小康”、“甜甜的蜜汁”。 味道由苦到甜,展现出乡村发展的日新月异。
刚推出的时候吸引了很多顾客来打卡,但最近苏姿丰却遇到了一个问题:老顾客每次都只喝这些饮料,怎么能想出新点子呢? “桂花季期间,有顾客在喝完其他店的桂花拿铁后,询问我们是否可以在咖啡中加入桂花酱。” 针对消费者需求,她计划继续推出季节性新产品,其中包括来自浦东新区的水蜜。 桃子出名,正值时令,果味咖啡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华银咖啡第一版特调“解邦特调”——最苦最黑暗的日子 朱亚文 摄
色彩缤纷的浓椰拿铁和蓝椰拿铁是玉木园的特色。 他们很漂亮。 蓝色来自蝴蝶豌豆花,绿色来自彩色叶子。 最近,魏家丰又推出了一款新的啤酒花拿铁,不含酒精,味道很棒。 但味道像啤酒。 之所以不断升级产品,是因为他深知对咖啡创新和品质的追求是增加客户粘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在乡村咖啡馆,消费者对轻松舒适的环境的需求是首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品质的要求,尤其是在上海。” 魏亚峰说道。
需要丰富消费场景赋能
乡村咖啡馆不仅是个人创业,也是上海农村的一种新的消费业态。 记者走访多家乡村咖啡店后发现,像玉木园这样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 目前,不少乡村咖啡馆还在温饱线上挣扎。 是什么原因?
首先,目前农村地区不存在可持续的消费群体。 采访中,不少店主表示,乡村咖啡馆刚开业时,正值“新手福利期”,熟人生意比较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主要客群仍然是去周边景点旅游的人,而当地人的消费则减少了。 例如,华银咖啡周围环绕着周浦花海,素沁堂距离清溪老街有5分钟步行路程。 这些乡村咖啡馆的客流量与景区的游客流量密切相关。 今年五一假期,大部分人前往上海旅游,一些乡村咖啡馆的生意受到一定影响。
其次,乡村咖啡馆需要支撑丰富的消费场景,相互赋能,而不是“单打独斗”。 闹闹森林咖啡所在的收获村,不仅有咖啡店,还有茶馆、烧烤、非遗体验等多种消费场景。 华银咖啡所在的街浜村距离迪士尼乐园不远。 很多年轻人住在村里的民宿里,这也会带来一定的客流量。
如今,店主也在打造自己的消费场景,将团队建设活动、露营烧烤、培训课程、乡村空地等融入咖啡馆或租用其他场地。 收入可以反馈咖啡馆的运营。 正如唐英所说,“苏琴堂是我的‘作品’,也是我作为当地人送给家乡的‘礼物’,情感价值大于经济价值,我必须想尽办法让店继续开下去。”
唐英将苏琴堂的室外空间改造成了日式庭院。朱亚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