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传承千年的江南小吃,软糯 Q 弹,一口拥抱春天
绿色的
团体
● ●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
将青草捣烂成汁,和面粉调成丸子,色泽如玉。
短短十个字,便揭开了青团绿色的神秘面纱。
清明节将至,圆圆的、绿绿的青团子,你是否已经垂涎欲滴了呢?
青团是江南传统小吃,2016年上海杏花楼的厨师突发奇想,在青团面团里包入肉松和咸蛋黄,这道风靡江南地区的时令小吃,瞬间成为全国人民的热门美食。青团子口感软糯,口味浓郁,成为春季第一网红,一口吃下仿佛包下整个春天。
当我们都在争先恐后地品尝春天的第一缕绿意时,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青团却悄悄地告诉我们:我不是一只没有故事的粽子。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逼迫介子推山,纵火焚山,却误杀了功臣及其母亲。最后,只在两人尸体旁的柳树洞里,发现了一个项圈,上面写着“割肉尽心侍奉君王,但愿君王永远清醒”。
晋文公深感愧疚,下令忌日不准生火,于是在仲春时节全国禁火。人们停止做饭,过“寒食三日”。寒食节只能吃寒食,而青团因其应季性好、易保存的特点,成为寒食节的首选食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与寒食节、上巳节的传统相融合,成为祭祀的重要节日。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青团的祭祀功能已逐渐淡化,但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青团也成为一种季节性极强的传统小吃。
无论是千百年前的祭祀小吃,还是如今火爆网络的小吃,青团究竟有何魔力,让吃货们如此着迷?在宁波奉化西坞庙后洲村“王妈汤圆”生产基地,王妈和她的团队正在加紧制作青团。在这里,她为我们揭开了手工青团的神秘面纱。
王妈本名毛妹儿,因丈夫姓王,大家习惯叫她王妈。每到清明节,王妈的手工青团早早就被全国各地的客人预定一空,节前4万多团青团就销售一空。“我们只做这个季节的青团,因为这个季节正是艾蒿开始生长的季节,我们的青团是纯手工的,产能有限。”
奉化区级宁波汤圆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毛妹儿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将青草捣烂为汁,和面做成丸子,色如碧玉。”这十个字,揭示了青丸子碧绿的奥秘。
王妈说,奉化青团的面团是由糯米粉、粳米粉和艾草制作而成,与市面上大部分青团不同,自己亲手制作的青团有着鲜明的“奉化特色”。
首先要有艾草,一定要选择新鲜的大叶艾草。“大叶艾草植物纤维含量较高,嚼劲十足,做出来的青球有艾草的香味,咬起来有嚼劲。”
将刚采摘的艾草洗净、浸泡,用热碱水浸泡,除去苦味,与蒸熟的糯米面团一起放入石臼,用石锤反复捶打300至500次,当艾草完全融入面团,面团呈翠绿色,看不到艾草,但还有艾草纤维时,青稞米团就做好了。
青团有咸、甜两种口味,甜的以黑芝麻、黄豆馅为主,将黑芝麻、黄豆用小火炒熟后磨成细粉,加白糖调匀制成馅,馅料绵密,香甜不油腻。
咸菜笋馅青粽子,咸食人士最爱
第二个特色是咸菜、竹笋馅的青稞粽子。
奉化有一种手指大小的笋,鲜嫩酥脆,用咸菜炒熟做馅,再裹上艾草的清香,咸甜交织,口感丰富,深受中老年人和控糖人士的喜爱。
没有图案的青团子叫米鸭蛋
包出来的青团子呈圆形,当地叫米鸭蛋,米鸭蛋里裹着从山上采来的煮熟的松花粉,经过“三筛三晒”而成,第三个特点是咬一口,香味扑鼻。
奉化当地有个习俗,立夏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米鸭蛋、茶叶蛋,吃了以后不怕暑热,不容易中暑。
把米和鸭蛋放在模具里印好后,就叫青团或艾蒿青团。王妈还留着两块杉木做的“古董”模具。“这两块模具是我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一块一百多岁了,一块也快一百岁了。”
一位朋友曾劝王女士把这两套古董模具收藏起来,改用市面上流行的塑料模具,但她拒绝了。“传统模具打印出来的图案更有立体感,这是普通塑料模具无法比拟的。我还是坚持用自己的模具打印。”
吃青团也有讲究。“吃凉的青团对胃的负担比较大,最好先在无油的锅里烧热,煎至两面微焦,馅料差不多涮起来,味道最好。”
小小的青粽子,以其独特的口感俘获了每一位吃货的心。想象一下,你手里捧着一颗热腾腾的青粽子,咬上一口,让万千种味道在舌尖融化,占据心灵的制高点。
女儿和同学们一起包了冰糕和薛蓉蓉汤圆
作为奉化区级宁波汤圆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妈最近因带着女儿制作冰糕糕和薛蓉蓉汤圆而走红。“女儿有作业有相关要求,我也要做汤圆,就想着以这两个形象来做汤圆,一举两得。”在王妈的帮助下,女儿和同学们完成了汤圆的制作,街道派记者前来采访,收获了不少好评。
在各种网络热销青团产品的消费市场中,王妈手工青团显得尤为珍贵。为了实现量产,很多青团产品都是流水线生产,这样虽然提高了效率,却失去了传统的味道。
“传统点心还是要有手工的味道,手工青团更有温馨,更有童年的味道。”王妈的回头客总会说:“这是奶奶的味道,好怀念啊。”或许,大家喜欢的,不仅仅是青团本身的味道,还有它所勾起的回忆和怀念。
传统手工制作的青团,不仅凝聚着像王妈这样的手艺人的心灵手巧和情趣,更凝聚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
“现在也是采茶的季节,吃青团配上明前茶,有春天的味道。”王阿姨的话语道出了当季味道的地道吃法,也教会我们要顺应四季,亲近自然,这才是传统点心的文化价值。
文:吴昱婷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