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光饼:金面银边铁底棉花心,非遗技艺打造独特美味
▲郑建军向徒弟胡金华及顾客讲解光饼制作技艺
“最近大家都在发自己‘秋天第一杯奶茶’的照片,我也来发一下我的‘秋天第一块糯米糕’吧!”说完,从福州返乡的吴女士拎着两袋糯米糕,开心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在每一位建瓯市民心中,说到家乡的味道,光饼必定占据一席之地。鲜香酥软的口感,透过味蕾触动心灵。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瓯高炉光饼制作技艺”,为建瓯光饼品牌的打造增添了耀眼的色彩。
广饼之“光”:文化与工艺的结合
建瓯光饼的历史十分古老,它的起源与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光饼原是戚继光部队用炭火烤制的干粮,当戚继光部队路过建瓯时,便传入当地。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便称之为“光饼”。建瓯光饼多用高炉炭火烤制,烤出的饼色泽金黄,四周银白,香气独特,口感极佳,令人回味无穷。
建瓯光饼之所以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有历史文化的因素,还有其独特的制作技艺。首先,在原料、馅料、辅料的选择上,不仅要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气温,准确掌握“面肥”发酵技术。先将发酵好的面粉和成面,加入适量的盐、小苏打,再用手将面团揉成饼块,再用木锤擀成饼坯。通常饼坯直径5.5厘米至6厘米,厚约一厘米,在饼坯中间戳两个小孔,饼面加上葱肉。同时,烤光饼时,炭火的燃烧温度和出炉的时间要准确掌握,一边观察饼的烤熟程度,一边调节火候,将光饼烤得恰到好处。
▲郑建军指导建瓯光饼第十六代传承人范志辉制作光饼
在制作工具上,烤制高鲁光饼需要建瓯特有的侧开炉口的“鼓风炉”。所谓“鼓风炉”,就是立在木架上、砖砌底的传统烤饼炉,再在上面倒放一个开有炉门大小开口的大陶罐。烤饼时,将饼团贴在炉内壁的左、右、上方。炭火猛烤,直至饼快熟时,烤饼师傅便用水弱火,蒸汽瞬间充满炉膛。一次最多可烤百块饼。与炉口上开的“矮炉”相比,“鼓风炉”更能聚集火力,烤制效果也更好。
“王地小吃”品牌已传承三代。
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建瓯光饼至今依然风靡一时,建瓯的大街小巷遍布着风味独特的光饼店。这和“建瓯高炉光饼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地光饼负责人郑建军的努力分不开。可以说,只要提到建瓯光饼,人们一定会提到百年老字号的“王地光饼”。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郑建军的祖父、建瓯光饼第五代传承人陈旺弟创立了“旺弟光饼”,此后几十年间,旺弟光饼不断改良馅料配料、烤炉工艺,逐步将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使光饼成为最具建瓯风味的小吃之一。
▲郑建军在高炉里烤年糕
如今,王地光饼第三代传人郑建军不负众望,担负起制作高鲁光饼的重任,延续了百年王地光饼的风味。
“我七岁就开始跟爷爷学习做光饼,从小就深受光饼技艺的熏陶。加上我爸爸也会做光饼,所以我对光饼的感情很深厚!”郑建军说,他12岁时,父亲郑文志便接手父亲的生意,在南雅镇方村创立了旺地光饼品牌。
22岁从部队退伍归来后,郑建军开始尝试帮助父亲经营旺地光饼。直到2006年,郑建军才正式从父亲手中接过旺地光饼的经营权,潜心研究试验面粉发酵和光饼烘烤技术,改良了建瓯高炉光饼的发酵工艺,使旺地光饼更加酥脆松软,品质也进一步提升。也正是在这一年,郑建军注册了“旺地”商标,随后被评为南平市知名商标、中国食品小吃金奖、南平市知名商标、南平市食品卫生示范单位、建瓯市小吃示范店等,成为建瓯光饼的品质标杆。郑建军本人也被评为“建瓯高炉光饼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为建瓯光饼的行业领军人物。
▲郑建军在高炉里烤年糕
但郑建军始终不忘传承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每年参与展览、宣传、讲座等社会公益活动数十次,培养了范志辉、杨建鹏等70余名徒弟,他们已成为建瓯光饼第十六代、第十七代传承人。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维护建瓯光饼的品牌优势,郑建军还亲自走访每一家加盟店,指导生产经营管理。郑建军说:“既然党委、政府给了我这个荣誉,我一定要担起责任,把建瓯高鲁光饼的生产技艺传承下去!”
小饼干也有大用途
在郑建军等几代建瓯光饼人的努力下,建瓯光饼在技术提升、品牌打造等方面已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建瓯光饼“走出”建瓯已刻不容缓。
2013年6月,为扩大销售,发挥品牌效应,郑建军在建瓯市开设了第一家“旺地光饼”连锁店。同年12月,“旺地光饼”走出建瓯,在南平市开设了第一家连锁店。多年来,旺地光饼陆续开设了多家加盟店,真正把建瓯光饼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在高炉火焰的炙烤下,饼面泛起金黄的色泽,口感酥脆芳香。
但随着产业做大,建瓯光饼也面临新的问题,那就是保存技术落后。郑建军说:“我们有很多外地客户,经常让我给他们寄光饼,但寄出去之后光饼就变得潮湿、松软,非常影响口感,也限制了我们建瓯光饼的‘走出去’。”因此,如何让光饼“走出去”,保持现烤现吃的最佳口感,成为郑建军思考的一大课题。
一番调研和周折之后,2015年,郑建军找到福州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饶平凡,投入十余万元,与饶教授及其团队共同研发新技术,帮助建瓯光饼向外发展。在他们的努力下,最终研发出了“光饼液氮降温保鲜技术”。郑建军介绍,该技术通过改进生产和包装工艺,可实现光饼的工业化生产。客人购买到使用该技术生产和包装的光饼后,只需要在微波炉、空气炸锅或其他加热设备上烘烤三分钟,就能体验到新鲜出炉的酥脆光饼风味。
▲前来参观学习的建瓯市第一小学郑建军和黄同学
子墨和回国的福建师范大学学生郑希婷展示他们一起制作的光饼。
得益于品牌打造和技术提升,如今王地光饼已在延平、武夷山、邵武、沙县等地开设了7家分店,员工50余人,年产光饼300多万块,年产值300多万元。目前,郑建军正在寻找新厂址,准备投资200万元为王地光饼打造工业化生产线,满足品牌和互联网新零售模式的需求。
“下一步,要把我们建瓯光饼做大做强,把建瓯高炉光饼生产技艺传承下去,让我们‘小’光饼也能干出‘大’事!”郑建军信心满满地说。(来源:叶秋燕/文 韦永庆/摄影 市媒体融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