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茶餐厅的兴衰:从文化兴起的受益者到衰落的折射镜
◆正如茶餐厅的兴起,得益于香港文化的兴起,茶餐厅的没落,也是香港文化的没落。
就在这两天,香港茶餐厅龙头企业翠华发布2019年中期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8.38亿港元,同比下降6.4%,亏损4450.2万港元。
这也意味着翠华股份自2012年在港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翠华的困境折射出香港茶餐厅的困境:从大排长龙到日渐没落。
你有多久没去过茶餐厅了?
香港茶餐厅的诞生
说起香港美食,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茶餐厅。
很多人不知道茶餐厅是个“混合体”。1940 年以前,香港没有茶餐厅的概念。当时香港常见的餐厅有两类:
一是香港人开设的“冰屋”,主营廉价饮料及三明治等食品;
一是高档西餐厅,卖的是价格昂贵的西餐。
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香港,经济虽然低迷,但已经开始复苏,消费潜力巨大,此时廉价的“冰屋”已不能满足需求,高档的西餐厅又价格昂贵,脱离现实。
香港人开始将二者结合起来,茶餐厅就应运而生。
茶餐厅可以算是港式快餐,有早餐、午餐、晚餐,还有广东人爱吃的早茶,以及英国人爱吃的下午茶,这或许就是“茶餐厅”名字的由来吧。
茶餐厅品种齐全、价格便宜、营业时间长,符合香港人的消费水平和工作、生活习惯,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逐渐成为香港美食的代表。
从排长队到衰落的辉煌
20世纪90年代,香港茶餐厅北上开拓内地市场。
第一站当然是广州,本来就有吃早茶习惯的广州人,对茶餐厅的接受度也相当高,香港茶餐厅在广州更是风靡一时,引发了本土茶餐厅创业热潮。
2003年,广州本地人梁国强创办“表叔茶餐厅”后,“表哥”、“表妹”等“亲戚”牌茶餐厅开始流行,可见香港茶餐厅的影响力。
随后避风塘、新旺等港式茶餐厅相继在上海开业,上海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对外来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
茶餐厅在上海开业后,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用餐高峰期,常常是一席难求,大排长龙。
翠华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07年至2011年,其在内地销售收入由25亿元增长至71亿元,并于2014年借机上市。
另有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6年,非连锁茶餐厅销售收入从177亿元增长至650亿元。
谁也没有想到,原本看似生意红火的茶餐厅,却突然在内地遭遇惨淡经营。
以翠华为例,其餐厅数量较上市前增长了一倍,但业绩自2014年起持续下滑。
2016年9月,杭州翠华酒家倒闭,翠华股价从2013年5.75港元的高位持续下跌,至今日的0.41港元,市值缩水逾80%。
2017年10月,另一家香港快餐巨头大家乐宣布彻底退出华东市场,剩余门店仍留在广东。
事实上,整个茶餐厅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美团点评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白皮书2017)》显示,2016年茶餐厅数量由4110家锐减至3410家,门店死亡率达17%。
香港的茶餐厅怎么了?
跟不上内地消费潮流
对于亏损,翠华在财报中解释称,受到香港整体环境影响。
香港有1.8万家餐厅,其中茶餐厅就超过6千家,竞争非常激烈。众所周知,香港租金昂贵,经营成本较高。本地人口增长有限,若想增加收入,只能寄希望于外国游客。
香港旅游发展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997年以来,内地访港旅客人数由1997年的236万人次攀升至2016年的4277万人次,增幅逾17倍,香港餐饮业也获得快速发展。
但近年来,“香港热”逐渐退却,内地游客数量持续下降,直接影响香港的旅游、零售、餐饮等。
香港饮食业工会曾表示,香港餐厅“倒闭潮”已经到来。
尤其近月,访港游客数量大幅减少,店铺经常被迫暂时关闭,导致翠华收入同比减少6.4%。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整体环境影响香港茶餐厅的生意,为何内地的生意也陷入低迷?
数据显示,2019年翠华在内地门店数量较2018年增加4家,但营业收入却下降了10.2%。
这是因为内地的消费市场正在迅速变化。
中国是美食王国,餐饮业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近年来在资本的支持下,竞争愈发激烈。
新品牌不断诞生,又不断消亡。像赵小姐不等、皇太极、很高兴认识你、雕爷牛腩、水活等品牌曾经非常受欢迎,但它们都昙花一现。有些倒闭了,有些倒闭了。
瑞幸咖啡从创立到登陆纳斯达克,仅用了19个月的时间,这也间接验证了中国餐饮行业变化的迅速。
市场在变化,消费者的口味也在变化。
与过去相比,消费者对辛辣食物的喜爱度有所提升,火锅店十分火爆,以辣著称的川菜在国内外也越来越受到青睐。
就连广州人也爱吃辣。《广州市餐饮趋势报告》显示,川渝火锅已成为广州餐饮市场增长最快的菜系,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313%。
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茶餐厅的反应有点慢。
香港茶餐厅刚进入内地时,在经营方式和口味上都颇具特色。时尚的装修、开放式的吧台、卡座、温馨的灯光……香港茶餐厅总能让人眼前一亮,从而吸引大批消费者。
但这种新鲜的保质期很短,尤其在内地消费者越来越“重口味”的今天,港式餐饮的“糖水”风格显得有些“难吃”,还在坚守菠萝包、干炒米粉、丝袜奶茶等产品,吸引力自然就降低了。
2016年8月28日,杭州唯一一家翠华城西银泰店正式停止营业,理由是食客投诉:
价格不低,产品单一,千百年来不变,基本都是主食,也没有太多营销,人均消费在100元左右,在上海不算贵,但在杭州还是有点贵。
总而言之,香港茶餐厅没有跟上内地的消费潮流。
茶餐厅背后的文化衰落
餐饮也是一种文化。
香港学者马家辉曾多次强调香港文化就是茶餐厅文化,可见茶餐厅在香港美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如茶餐厅的兴起得益于香港文化的兴起,茶餐厅的没落也是香港文化的没落。
我们80后是看着香港电影、TVB的电视剧长大的。
香港电影、电视剧在全国各地热播的同时,也间接传播了香港的流行文化和生活方式。
茶餐厅经常出现在《武装反应》、《法证先锋》、《古惑仔》、《阿飞正传》等经典香港电视剧和电影中。
这些香港电影、电视剧带动了茶餐厅文化的普及,培养了内地的潜在消费者,就像抖音让西安的破碗酒火起来一样。
现在无论是香港电影还是港剧都已经无法和内地电影、电视剧相比。
以内地电影总票房排名为例,内地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占据榜单主要份额,并无纯粹的香港电影。
百度指数显示,茶餐厅的搜索热度自2016年开始持续下滑,与港片的下滑几乎一致。
香港电影、电视剧的疲软,让茶餐厅的文化输出变得弱化,90后、00后这一代年轻人,没有“港片情节”、没有“TVB情怀”,对于他们来说,茶餐厅就是普通的餐厅。
去茶餐厅干什么?火锅不好吃吗?
茶餐厅的重生
正如我在《从香港服装的没落看今天的香港》一文中写到的那样(在对话框中回复关键字“香港服装”即可获取文章)——
香港的未来在于融入国家高速发展的列车。
香港茶餐厅若想重生,必须研究和适应内地消费者的就餐习惯。
肯德基在世界范围内被麦当劳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但在中国大陆却能称霸麦当劳,其胜利的秘诀就是“本土化”。
香港茶餐厅应该多向美国肯德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