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美食艾草粿的做法 世间万物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清明年糕
荞麦炒河虾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王敏
“清明节下大雨,路上的行人有失魂落魄的感觉。” 清明节又到了。 清明除了扫墓祭祖,也是许多春季时令食材和美食上市的时节。 世间万物,唯有食物和爱情是我们不能辜负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清明节已逐渐演变成全国各地别样的以“春天”为主题的“美食节”。
广州:幼荞领跑
广东人清明节祭祖活动中,祭品多为烤猪。 荞麦炒五花肉是最传统、最美味的做法。 另一种说法是,粤语中的“荞麦”字与“并轿”同音,意思是祖先乘轿回家,避免遭受骤暖乍寒之苦。 这一刻,荞麦架起了我们向往的桥梁。
新鲜的青荞麦带着浓浓的葱香,大火爆炒,再加上酥脆的烤五花肉,肉香入口脆嫩。 清明河虾也到了鲜亮肥美的时候。 与春荞、烧肉一起轻煎、炒。 清明虾肉质细嫩,连脆脆的虾皮一起吃都会发出“咔哒”的声音。 非常过瘾,和烤肉一样。 酥脆的香气与荞麦的清爽香气结合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
客家:采艾叶包粽子
在客家地区,每年清明节期间,大家都会到野外踏青,采摘一些新鲜的苎麻叶、艾叶、白头翁、鱼腥草、鸡藤、石君子等青草,包成绿色的粽子,又称清明粽子。 当地人常说:“清明节前后吃艾草,一年四季都不会生病”。
把山上的草摘下来后,在家洗干净,用开水“烫”去苦味,然后剁成块,与糖、糯米粉或面粉混合,做成圆饼。做成印章大小,蒸成“清明米粉”。 此小吃具有山青草特有的香气,不仅能祛风除湿,对驱除体内寄生虫也有奇效,最适合在天气潮湿的春季食用。
潮汕:当季做年糕
虽然“粿”是潮汕地区的日常小吃,但潮汕人也根据每个节日采取不同的做法,即“做时令糕”。 每逢清明节,潮汕地区的菜市场和街边小吃店都会出售朴子粿,直到清明节后一周。 朴子粿的起源与潮汕当地的树有关。 这棵树叫蒲子树。 它的叶子呈椭圆形或长圆形,果实大如绿豆。 其味甘、无毒,具有祛痰下气的功效。
将采摘的叶、籽洗净,加入米粉,用石臼捣成汁,再用粗布过滤。 将滤出的汁液与适量的糖、水、酵母粉混合,搅拌均匀,捏成桃形。 或放入梅花形糕中,蒸熟后食用。 如果放在梅花形的饼印中,还可以看到蒸好的朴子粿,表面有两条自然劈开、相交的缝隙,乍一看就像一朵盛开的花朵。
江南:当青团成为网红
清明节期间,江南地区有吃青团子的习俗。 “将草捣成汁,拌粉为面团,色如碧玉。” 不仅意味着扫墓,还意味着根据季节尝试新事物,感受春天的味道。 青饺子绿如玉,糯软,清香扑鼻。 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肥。
青团子的颜色是绿色的,来自三四月最新鲜的艾草,但它的馅料也有甜有咸。 甜馅饼里有豆沙和桂花馅,咸馅饼里有香喷喷的马兰干,这是春天时令的。 去年,上海杏花楼推出网红“咸蛋黄肉松青团”,引发排队狂潮。 据说今年有商家会推出。 榴莲青饺、芒果青饺已经离传统越来越远了。
除了用艾草制作青团外,在皖南地区,当地人也用艾草制作青团,并将青团称为“清明粑粑”、“蒿粑粑”等,而金华人更喜欢用艾草制作青团。 用菊花包绿色的饺子。
闽南:肥美湿润的煎饼
“润饼菜”的正确名称应该是春饼。 闽南各地春饼的形式相同,但内容却大不相同。 泉州的“润煎饼”以面粉为原料,揉成薄饼,烘烤而成。 俗称“润煎饼”或“搓煎饼”。 食用时,将煎饼皮擀开,卷入胡萝卜丝、肉丝、蚝饼、香菜等菜肴中。 ,制作简单,味道香甜可口。
晋江的“润饼菜”则复杂得多。 “润饼菜”的主料上桌了:豌豆、豆芽、豆腐干、鱼丸片、虾仁、肉丁、炸蚝、萝卜菜,还有一些配料:脆紫菜、煎蛋丝、花生酱、香菜和蒜丝。 吃的时候一定要叠两张“润饼皮”,保证不被内容丰富撑破。
但从复杂程度来说,厦门应该是最复杂的。 晋江所用的主要食材,厦门都有。 另外还加入了笋、鱼、炸扁鱼和炸韭菜,然后蘸上芥末、辣酱、甜酱。 这才是正宗的厦门“煎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