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台湾、上海便利店的布局是怎样的?
链接商务专栏Z先生Q女士
”
便利店业态起源于美国,盛行于日本和台湾。 后来发展成为两个重要分支:以日本、台湾为代表的传统便利店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加油站便利店。
如今,在亚洲的传统便利店里,销售的生鲜食品越来越多。 如果用五分制来评价,日本、台湾、上海便利店的冷食、热食、咖啡+冰淇淋、低温品等生鲜品类分别是怎样的布局? 这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图来自联商专栏Z先生
一
冷食
(盒饭、寿司、三明治等)
日本是冷食产品数量最多的国家。 便利店有超过三排的便当盒和一个大的寿司和手卷产品展示区。 但你会发现台北的便利店便当盒多一点,像花莲市这样的地方很少。 上海商务楼旁边有很多便利店,一天能卖两三百份盒饭。 普通商店的销量并不好。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异?
一方面,日本人非常喜欢吃冷食。 其次,日本的小商贩没有台湾和上海那么多。 最重要的一点是,日本实体店的成本非常高,导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日本最常见的拉面售价为600日元(约合人民币35.7元),而几乎同等品质的便当盒仅需450日元。 元(约等于26.8人民币)。 对了,日本便利店的饭盒制作工艺比较高,储存温度为18℃。 质量和味道都非常好。
台湾的房租比大陆便宜很多,所以居住环境优越。 实体店成本不高,产品价格也相对较低。 因此,台湾的便利店不卖冷食,尤其是盒饭。 各种街头小餐馆取代了便利店的部分功能。
▲台湾某7-11便利店
▲ 台湾7-11便利店“十安牧场温泉蛋”
二
热食
(关东煮、馒头等)
日本的便利店里有热食,但比较少见。 主导产品是中国消费者非常熟悉的“关东煮”。
台湾的便利店也有卖关东煮。 在台湾7-11,入口正对面的中岛店通常是预留关东煮的。 但销量不是很大,而且也受到街上小店的影响。
▲台湾7-11便利店常见商品布局
▲ 台湾7-11便利店热食岛柜
上海消费者习惯吃热食。 热食占比非常高,产品种类丰富,对销售贡献较大。
与台湾不同,消费者在台湾便利店可以完全自己吃热食。 然而,上海有许多政府控制措施。 经营者必须持有健康证明,店员必须为消费者提供帮助。 由于热食的流行,上海的便利店不太重视便当盒。 冷藏温度只有10℃,味道比日本便当盒差很多。
三
咖啡+冰淇淋
咖啡+冰淇淋被誉为台湾便利店的“黑金、白金”,可见其规模和地位。 咖啡是台湾便利店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平均每家店每天销售100多杯咖啡。 一杯咖啡的价格约为新台币60元(折合人民币12元),毛利超过50%。 台湾人爱喝冰咖啡,如果你不提醒,店员就会以为你需要冰咖啡。 台湾最受欢迎的咖啡是加糖和牛奶的拿铁咖啡。
受美国文化的影响,无添加的黑咖啡在日本很受欢迎。
冰淇淋也是日本便利店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两年来,它在台湾便利店很受欢迎。 最好的情况下,每天的销量可以达到 300 辆。
▲台湾全家抹茶节 图片来自台湾记者李宏典
四
低温产品
(产品储存于4°C冰箱中)
保质期较短的产品营养成分较高,这也减少了人体对有害食品添加剂的摄入。
在日本,新鲜果汁和茶在柜子里陈列超过六七排。
台湾是一个小国,交通发达,资源丰富。 附近开发了许多农场和牧场。 因此,在台湾的便利店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鲜奶和鲜榨果汁出售。
▲台湾7-11便利店低温储存的鲜奶
在中国大陆,几大牧场都位于远离城市的地方。 由于距离远,运输时间很长,因此酸奶产品的种类也很多。
近年来,上海便利店的低温产品占比和销量增长十分迅速。 消费者已经开始达成共识,吃这些东西才会健康。 由于低温产品的销售比例增加,常温运输的饮料产品的销量也在下降。
消费者将用手投票决定商店里出售什么产品。 关心他们的变化,也许他们已经在改变了?
初见有隔阂,别离如思乡。 多少人的台湾之行,最后却是“上进欲先被压制”的逆转。
在我看来,推动这种逆转的只有两个“点”,一是秩序感,二是人情味。 台湾的便利店自然成为两者共存的重要场景之一。
便利店如何融入台湾人的生活? 台湾便利店如何盈利? 台北、东京、上海便利店的产品配置有何差异? 台湾便利店有哪些经验和发展阶段可以移植? 还有,为什么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我们还在坚持做上海的便利店行业呢?
带着这些问题,店长与上海便利店行业的台湾人Z先生、Q女士聊了三个小时。
“待续”
店长手记 粉丝福利会
日本《服务细节》系列书籍35折全国包邮
店长手记| 创新门店管理
微信号:idian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