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惑仔到TVB再到周星驰,它凭什么成为电商TOP5?
“编者注:
还没有耗尽。
作者|行
编辑|乔毅
“老板,来碗鱼丸粗面吧。”
这是卡通人物麦兜的一句名言,也是很多茶餐厅里发生的对话。 对于很多80后的中国人来说,“茶餐厅”是生活中重要且重要的生意。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食物上:这里的食物融合了中西特色。 主打的菠萝油、奶茶或者叉烧包,都给洋菜增添了亚洲风味。
它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文化上:从古惑仔到TVB再到周星驰,80后即使没有去过港式茶餐厅,也会在心里为它留下一席之地。
但再想想,你有多久没有去过港式茶餐厅了? 近年来,港式茶餐厅在内地的势头一落千丈。 以翠华餐厅为例,上市之初就被高度看好。 作为第一家在港交所上市的老字号茶餐厅,2012年上市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要乐观。 然而,自2014年以来,翠华集团业绩不断下滑,有消息称翠华正在寻找接班人。
曾几何时,吃翠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在中式餐饮整体呈上升势头的情况下,为何曾经领头羊的港式茶餐厅却陷入如此困境?
可惜茶餐厅没人带货。
一位网红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某款产品太好用了,可能会断货一段时间。
而如果一群网红在社交媒体上说这个产品非常好用,那么这个产品肯定会成为电商的TOP 5。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港式茶餐厅就是这样流行起来的。 就其案例而言,“网红”就是TVB。
在TVB电视剧占领小荧屏的时代,《茶餐厅》也随着这些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 《陀枪姐》、《古惑仔》、《阿飞正传》……这些经典剧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茶餐厅文化。 不仅仅是表面上宣传某个茶餐厅,而是帮助宣传茶餐厅文化:如何点菜、如何吃饭、如何在茶餐厅社交……
TVB好像只剩下笑话了
强大的文化总能带来新的进口产品。 好莱坞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大汉堡,韩剧带来了辣白菜,日剧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孤独者的美食。
1992年,邓小平南巡期间,香港附近的一个小渔村被指定为经济特区。 23年后,这个小渔村的GDP已正式超过香港。 这个地方就是深圳,GDP排名全国第四。
香港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都不再强大。 从经济上来说,它正在失去动力。 如今,随着中国人民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多,这座原本神秘的城市正在失去自己的特色,越来越像“南方一线城市”。
而文化上,TVB演员北移,制作团队频频从内地挖角……一些悲观的想法是,香港可能永远无法制作出当年那样的电视剧。 自然,很可能没人会去港式茶餐厅“带货”。
未能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
自上世纪进入内地以来,港式茶餐厅首先出现在广东、上海等华东、华南城市。 第二波热潮是在奥运会前后,港式茶餐厅开始北上。
而一个你可能没有发现的事实是,港式茶餐厅最早的定位其实是“高端”和“特色”。
“特色”是很多餐饮品类为了差异化而添加的特色。 然而,这也造成了品类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感。 在香港,茶餐厅日均翻台率约为25次,而在中国大陆,日均翻台率仅为7次。 消费模式的差异使得人们无法将去茶餐厅作为日常活动。
而在香港,茶餐厅被视为中低端消费的快餐。 2008年,大学毕业生的收入约为8000至10000港元,而在茶餐厅吃饭的费用约为40或50港元。 在北京,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在4000元左右,在茶餐厅吃一顿简餐就要50、60元。 当时“下一趟饭馆”只要30、40元左右。
在香港,茶餐厅有点类似于我们的大排档
如果时间还是在2008年,你会发现,当其他餐厅还在强调自己的正宗味道时,港式茶餐厅已经开始注重装修了:抢眼的装修、开放式的吧台、卡座、暖色调灯光……可以说,当时的港式茶餐厅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可以说,当时港式茶餐厅的装修已经能跟得上它的人均价格了。
回顾过去,我们来说说现在。 虽然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有餐厅都开始从内到外注意一切,但大多数茶餐厅还没有做出调整。 地砖还是原来的地砖,酒吧还是原来的酒吧。 最近走访了几家曾经在北京非常火爆的港式茶餐厅,看到他们的装修还是很“港式”的。 与TVB的衰落相关,这样的装修似乎没有办法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2015年以来,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的茶餐厅越来越少。 排队的人们在形状各异的各家店前来来往往,却再也没有回到过茶餐厅。
那么,港式茶餐厅的末日即将到来吗?
别担心,其实还有办法
过去一段时间,我去过北京很多家茶餐厅。 其中有几个非常受欢迎。
这些餐厅的味道我们就不评论了。 我们来谈谈它们与“上一代茶餐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逻辑很简单:在上一代茶餐厅的基础上,削减单品,做热门菜品,缩小菜单规模。
无论是陈小春的第七人,还是王品的鹅妈妈,如果你看他们的菜单,其实都能看到他们茶餐厅的精髓——他们还有虾饺、咸宁奇等港式茶餐厅。 其中“经典”项目。 但他们的策略集中在单一产品上,用小幅度切入市场,用差异化吸引更多顾客。
连鹅妈妈都会吃炸牛肉河
烧鹅之于茶餐厅、酸菜鱼之于川菜的关系是一样的吗? 其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机会:做酸菜鱼的人很多,但做牛腩面的人很少。
还有门槛:以粤菜为首的八大菜系,对烹饪和食材的要求非常高。 即使它可以有更高的价格和更广泛的受众。
从那些排队的餐厅里,我还学到了另一个方法:跟着观众走。
港式茶餐厅一直走“大众化路线”,通过自身的文化输出。 然而,如今香港文化衰弱,更强大的文化不断被输入,港式茶餐厅已经无法通过原有的大众化路线吸引那些“潮人”了。 庆幸的是,经过近20年的积累,香港文化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受众群体——80后。 虽然现在看来他们并不是最主流的消费群体,但他们的实力却不容小觑。 我去过的那些流行的新式茶餐厅,无论是在店里播放90年代的港片,还是在装修中融入一些经典的港剧台词和地名,都唤醒了这群人对香港的记忆。天。 通过复古的装饰元素来吸引这些顾客,然后用一些更强的单品来留住他们。
港式茶餐厅的衰落,本质上是一个品类的老化。 要解决这种情况,我们可能还是需要更多地关注市场动向和消费者的变化。 仅仅归咎于大环境是行不通的。